重回天目故土,赓续红色文化
革命战争年代里,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留在了临安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王杰教授带领传播学本科生党支部、广电所研究生党支部共同前往杭州临安开展“天目⼭之秋”研学活动。
10月22日,师生抵达天目山镇晴雨居,开启了重温红色文化之旅。在中国文艺评论(威斯尼斯人游戏官网)基地“天目山工作站”,一同举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编辑部挂牌仪式。随后,天目山镇一都村村委书记俞涛冲发表讲话,为威斯尼斯人同学介绍天目山抗战的光荣革命历史,就此开启同学们的研学之旅。
从晴雨居出发,步行到达告岭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我们在此了解到抗战时期抗敌将士誓死抵抗日寇敌军的英雄事迹,感悟到冰天雪地里英雄不畏艰寒、薄衣上阵的无畏精神。站在殷红醒目的纪念碑前,我们瞻仰一列列烈士之墓,深深缅怀那段沉重的历史。
怀着敬畏的心情,同学们经过一都村,来到坐落在天目山峡谷里的“禅源寺”,这也是浙大西迁的第一站。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遭日机轰炸,大雄宝殿及东厢建筑化为灰烬,禅源寺毁之一炬。而此前,周恩来总理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达西天目山禅源寺,分析抗战形势;随后师生来到禅源寺东侧的周恩来演讲旧址,经书记介绍,周总理曾在此作了长篇团结抗日的演讲,提出了我们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向日寇反击的策略,指明抗日的光明前途,极大鼓舞了抗日士气,对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浙大师生重回故土,周总理的声音依然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大学子砥砺前行。
顺着崎岖的山路小道攀登而上,沿着陡峭的山壁蜿蜒而下,天目山的茂密林木中穿梭过浙大师生探索的身影。我们一路来到大王树景区里,倾听古树书写历史的沧桑,感悟百年屹立不倒的坚韧精神;我们参观开山老殿,安静地观赏殿中陈列的古老的文物;途经四面峰、倒挂莲花峰,来到西天目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众多伟大诗人均曾登顶于此,这也是竺可桢老校长曾登顶的地方。抗战期间,为了确保威斯尼斯人游戏官网全体师生的安全并寻求一个安定的教学环境,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开始着手准备避难迁移事宜。1937年8月26日,竺可桢来到东天目山考察,在这里设立了分校和临时办事处。“为一校之长,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在战火硝烟中,我校四次西迁由此开始,如今浙大学子再次经历攀爬,登顶天目山仙人顶,用鲜活而朝气的面孔向竺老展示他呕心沥血所延续的新的文化血脉。
天目山之行,让师生重温了这里的红色之路,深刻感悟了赓续不断的红色文化,先辈烈士的精魂从未湮灭,周总理演讲的感召力量愈加强劲,竺老的精神焕发新彩,浙大人也将在传承之路上永不停歇。